小時候社會上沒有太多電子產品,當我們哭鬧時父母通常會取出毛公仔來安撫我們。因此,毛公仔便成為了當時很多小孩的Comfort Object。例如,我們不難看到去到那裡都必要孩。說到這裡,你們明白為什麼有幼童會那種渴求電子奶咀、甚至有得不到不死心的行為嗎?帶同毛公仔,到求學時期甚至成為大人後亦絕不願意掉走那個令我們有安全感的毛公仔的小孩。說到這裡,你們明白為什麼有幼童會那種渴求電子奶咀、甚至有得不到不死心的行為嗎?
當孩子哭鬧又得不到家長的安撫時,孩子或會因未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注而欠缺安全感、甚至導致親子關係疏離的。除此之外,父母於後期想改變孩子以得到電子奶咀(Comfort object)來獲取安全感的行為模式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我建議家長平日嘗試了解孩子表達不同需要的行為和個人特性,如他們對環境的反應和敏感度等,這樣便可以找出附合孩子特性的處理方法。同時建議家長盡量即時回應和安撫孩子的哭鬧,細心觀察孩子的需要來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繼而增強親子關係。